我是棠棣,一位热爱历史的学人。感谢大家的关注,让我们一同追寻历史的脚步,纵谈古今风云,审视天下大势。古人有言:“君子一世,不过为学与交友。”这句话用在研究历史与交流思想上,正合适不过。
在上一篇文章里,我提到西突厥在唐朝的支持下,一度成为安西都护府下属的羁縻州府。然而,这样的繁荣局面并未持续太久。很快,西突厥便被其内部五咄陆中的一支——突骑施所灭,从而让唐朝在西域的局势再度动荡。尤其是在吐蕃与大食先后介入后,著名的怛罗斯之战,其导火索正是突骑施的归属问题。自此,安西都护府直到安史之乱唐军撤出西域前,几乎始终处于四面受敌、烽火不断的境地。
一、突骑施的崛起
突骑施原是西突厥五咄陆之一部,唐初主要分布在伊犁河流域。唐朝平定西突厥后,在当地设置了嗢鹿州都督府和絜山都督府,名义上隶属于唐所册立的西突厥可汗。然而,真正推动突骑施崛起的,是一位名叫乌质勒的首领。根据《新唐书·突厥传》记载,乌质勒起初只是阿史那斛瑟罗的部下,被任命为莫贺达干。与斛瑟罗性情暴虐、刑罚严酷不同,乌质勒善于安抚部众,讲究威信,因此深得人心,势力逐渐壮大。他甚至设立二十个都督,兵力达到数万人之多,并将牙帐迁至碎叶川,使之成为新的权力中心。可以说,乌质勒的强势崛起,彻底取代了斛瑟罗在西突厥的统治,最终导致斛瑟罗失去部众支持,只能入朝长安,客死异乡。
展开剩余80%武则天为了稳控西域,一方面对乌质勒施以厚恩笼络,另一方面在公元702年设置北庭都护府,加强对天山北路的军事管理。虽然她也试图通过扶植阿史那怀道来制衡突骑施,但事实上当时西突厥各部几乎都已归心乌质勒,阿史那氏的影响力已难以恢复。
二、阿史那氏的终结
随着乌质勒的去世,其子娑葛继位。然而,原部将阿史那阙啜忠节不服,从而引发激烈冲突。忠节一度依靠唐朝的支持试图翻盘,但因权臣宗楚客受贿而误判形势,唐朝错误出兵,反而使娑葛先发制人,杀死了忠节与唐朝使臣冯嘉宾。此后,娑葛攻破安西要地,导致西域交通中断。宗楚客甚至诬陷忠诚的西域大臣郭元振,几乎造成更大损失。直到唐廷幡然醒悟,才重新任命娑葛为十姓可汗,自此正式放弃了扶持阿史那氏的旧政策。阿史那氏的历史使命至此终结。
三、突骑施与后突厥的争锋
娑葛虽被立为可汗,但其弟遮弩心怀不满,竟引后突厥势力入侵,导致娑葛被俘并被杀。突骑施部落因此四分五裂,唐廷虽一度派阿史那献安抚,但难以稳定局势。直到后突厥撤退,唐才重新控制部分部众。然而此后,突骑施内乱频繁,局势难以长久安定。
四、苏禄的三面外交
在娑葛死后,突骑施另一支车鼻施啜部的首领苏禄崛起。他善于团结部众,很快掌握了二十万兵力,成为西域霸主。唐朝封其为忠顺可汗,并赐婚金河公主。然而苏禄狡猾多变,一方面与唐朝保持表面友好,另一方面却与吐蕃、突厥暗中勾结。他甚至同时迎娶三方女子为可敦,脚踏三只船,摇摆不定。苏禄在位期间,不止一次挑起与唐朝的冲突,甚至围攻四镇。虽然唐军数次击退,但西域始终动荡。
五、唐朝的反制与突骑施的衰亡
随着苏禄晚年多子并立、内部猜疑加剧,突骑施势力逐渐分裂。最终,苏禄被部下所杀,突骑施彻底陷入分裂。唐朝趁机出兵,成功俘虏其残余可汗,控制大部分部落,安西与北庭势力也得以恢复。然而,唐廷依旧未能找到持久的稳定方案,突骑施在唐的册立与扶持中频繁更换可汗,显示出其统治的脆弱。
六、怛罗斯之战与唐势力的衰退
真正改变中亚格局的,是公元751年的怛罗斯之战。唐名将高仙芝因在石国的劫掠行为,导致西域诸国怨声载道。当大食与石国联手来袭时,突骑施部落中的葛罗禄选择倒戈,唐军惨败,三万士卒几乎全军覆没。此战不仅使唐朝彻底丧失中亚的主动权,也让大食势力稳固进入河中地区。虽然唐军此后仍有反击,但安史之乱的爆发让唐无暇顾及西域,最终西域门户拱手让与吐蕃与大食。
---
综观突骑施的历史,他们既是唐在西域的屏障,也曾是唐朝的最大隐患。突骑施的兴衰,与唐朝的安西战略紧密相连,最终怛罗斯之败,更让他们成为历史风云中的关键节点。
(正文完。如果你对历史还有其他见解或兴趣话题,欢迎私聊或在评论区留言,我会第一时间回复。)
发布于:天津市贵阳股票配资,正规配资知识网,钿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